东莞转型的“麻雀战略”:“世界工厂”正批量制造“小巨人”企业
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卓峰 东莞报道
(相关资料图)
著名经济学家何帆曾提出一个“麻雀战略”,指的是:麻雀它迎难而上,主动进入人的地盘,根据人类生活调整自己。
东莞正是一座善用“麻雀战略”的城市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东莞凭借外向型经济,成为举世瞩目的“世界工厂”。近年来,东莞则前瞻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,不断调整策略、迎难而上,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先进“智”造的蝶变。
改变带来的最新果实是,一大批经济新物种涌现。根据工信部日前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名单,东莞有81家企业入选,数量排名全省第三,与深圳、广州一同成为“小巨人”最集中的城市。
当前,东莞已累计培育17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作为全球的制造业重镇,东莞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正呈现出喷涌之势。
这些企业通过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乘“链”而上,推动东莞产业板块从“单体突进”迈向区域集群崛起,企业发展从“单兵作战”变成全链提升,促使东莞先进制造业迸发出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。
经济新物种涌现
“专精特新”的理念其实借鉴了国外的经验,如德国培育“隐形冠军”来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,使其成为细分行业领域的强者;日本实施“一町一品”计划,造就了大批坚守本业和持续创新、执着于耕耘的“长寿企业”等。
德国“隐形冠军之父”赫尔曼·西蒙曾经说过:“企业要想成为‘隐形冠军’,就要立志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佼佼者,同时要做到专精,唯有专精才能跻身世界一流水平,但是专精使得市场变小,那就通过全球化使市场变大。借助全球化,小众市场也可以让中型公司发展到很可观的规模。这些是‘隐形冠军’最重要的指导方针。”
如果说龙头企业的多少,代表一个城市的既有实力,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“小巨人”企业的数量,则是衡量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指标。
我们可以看到,从数字经济到高精尖特,从低碳转型到智能制造,“世界工厂”东莞不断涌现出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并且走在广东乃至全国前列。
在日前工信部新认定的3671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中,广东省占了658家。从区域分布来看,东莞新增“小巨人”数量81家,排名全省第三,仅次于深圳(328家)、广州(126家),刚好是珠海(43家)、佛山(38家)新增“小巨人”之和。
目前东莞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累计达172家。在东莞已有的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中,70%以上的企业深耕细分领域10年以上,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,50%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40%。
从产业的层面来看,东莞这份“小巨人”名单也透露出一些新风向。
行业分布上,东莞此次入围的企业超9成源于制造业。东莞的企业更加专注特长,领域较为聚焦且高端化:新一代电子信息、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三大领域新增的小巨人数量最多,分别为17家、19家、19家,总占比超70%。它们既是东莞实体经济优势的代表,也引领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。
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在很大程度上瞄准“缝隙市场”,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,凭借各自的“独门绝技”在产业链上拥有一席之地,有效连接产业链的断点、疏通堵点,这些企业将撑起东莞未来的先进制造业版图。
“小巨人”培育密码
一个城市盛产“小巨人”,背后适宜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、产业结构是根本。
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成长与当地的主导产业、支柱产业发展密不可分,在制造业产业链完备、工业应用场景丰富的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量大传统优势产业中,东莞凭借着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,培育出了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首先,东莞在产业升级方面占得先机。
东莞以“三来一补”起家,属于外向型经济。2008年,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,东莞意识到了短板所在。于是,一手引导传统产业转型,一手引进培育新兴产业。东莞沉下心在产业升级上下狠功夫,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先进制造的蝶变。
近年来,东莞也正大力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这些产业有望成为未来东莞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的摇篮。
凭借区位禀赋,东莞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能力更强。西接广州,东临深圳,东莞同时受益于两大一线城市的产业辐射。尤其是近年来,华为等龙头企业的到来,推动了东莞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跃升。莞深经过多年不断深化产业联动发展,如今已形成“深圳研发+东莞制造”的产业协同模式。
2022年,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9000家,居全省地级市第一;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4.0%,居全省第二,仅次于深圳。
扎根轻量型机器人赛道的李群自动化,在驱控电一体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二、国内第一。
最后,政策扶持力度也是东莞不能忽略的优势所在。
在今年东莞市政府“一号文”中,“小巨人”企业培育是一项重点工作。报告明确提出,完善专精特新企业“国家—省—市”梯度培育体系,到2023年底全市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不少于130家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不少于2000家,累计培育认定各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0家以上。
有了明确的培育计划,东莞也出台了针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的配套性扶持政策,在产业空间、税收减免、奖励补贴和企业信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。
2022年,东莞出台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》提到,新认定的国家级“小巨人”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。此外,技术改造扶持的专精特新企业,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万元。这种补助力度在省内处于第一梯队。
更多“小巨人”从何而来?
以“麻雀战略”的维度来看城市发展,如果说龙头企业的多少,代表一个城市的既有实力,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“小巨人”的数量,则是衡量未来发展潜力的参考指标。
根据东莞提出的规划,力争到“十四五”期末,东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家,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,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到200家,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以上。
东莞未来的“小巨人”从何而来?
东莞的路径是,一方面鼓励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向“专精特新”方向发展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;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,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。
目前,东莞拥有超166万的经营主体,工业企业21万家,规上工业企业1.38万家,均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。其中,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8%。
工信部数据显示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呈现出“六七八九”的鲜明特点:6成以上成立年限达10年以上;7成以上平均营收和利润增速超过10%;8成以上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;9成以上主导产品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。
这些特点,突显了“小巨人”的发展韧性和产业链协同趋势,也潜藏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:中小企业—创新型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企业—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—制造业单项冠军—独角兽—科技领军企业。
对东莞来说,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,都有成长为“小巨人”乃至龙头企业的可能。随着这些企业壮大,它们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就业、更多的税收以及更高的GDP增长空间。
对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,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就是东莞的科技之矛,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、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有着重要作用。
东莞拥有高度完整的制造业体系,涉及34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,这是东莞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砝码。但其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仍然不足,产业链上“断点”较多,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“杀手锏”技术,存在关键领域“卡脖子”、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不足等问题。
补强产业链条,突破关键技术难点,正是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最具价值的优势,而这也恰恰符合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阶段需求。
所以,我们看到,东莞正通过数量众多的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连接产业链的“断点”,疏通“堵点”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最大限度地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有凤凰,也要有麻雀,但更重要的是“凤凰与麻雀齐飞”。借助凤凰助力,最终“麻雀”也能一飞冲天,这正是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对于东莞竞争力的重要性所在。
在不远的将来,在“小巨人”企业中,有望诞生新的科技领军企业,从而让东莞形成经济发展和产业晋级的良性循环。